English

迁地养护:拯救白鱀豚的最后选择

1999-01-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

专家认为:白鱀豚保护之难,远远超过大熊猫。专家警告:如果没有积极的保护行动,这种已存世2000万年的古老物种将在25年内从地球上完全消失——

去年底,农业部渔业局再次组织长江白鱀豚、江豚同步监测活动。此次活动共发现白鱀豚7头次,比前年的23头次大为下降,但考虑到当时气候条较差,风大雾大,影响观测,估计白豚现存数量与前年持平。白鱀豚生存状态依然十分严峻。目前农业部渔业局正根据这两次观测结果,组织制订《中国白豚保护行动计划》,白鱀豚再一次引起国人关注。

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以优美的形体使它博得了“长江女神”的美名。历史上,不仅在民间有关于它的传说,而且早在汉代(按通行说法)成书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辞典《尔雅》中就已对它有准确的描述。由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从未有天敌存在,使长江成为白鱀豚繁衍生息的伊甸园。至十七、十八世纪时,滚滚长江中至少有5000多头白鱀豚在其中休养生息。蒲松龄还以它为原型塑造出一个美丽多情而又善于经商的少女形象——白秋练。

然而,由于人们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如沿江流域水坝、水闸及拦河堰等设施漫无节制地建立,丧心病狂之徒电毒炸鱼和违禁渔具使用的日益猖獗,日益增多的船舶螺旋桨的无情绞杀,形成了一道道天罗地网;而愈演愈烈的污染更是使白豚在劫难逃。近年来的调查表明:白鱀豚数量逐年锐减,已由1984年的300头减至1995年的不足100头,减少速度之快和现存数量之少令人震惊!白鱀豚已成为世界上所有的鲸类动物中最濒危的一种!白鱀豚这一处于生态链顶端的生物,随时有可能被淘汰。专家警告:如果没有积极的保护行动,除非奇迹出现,这种已存世2000万年的古老物种将在25年内从地球上完全消失!

对此,我国有关部门虽然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先后斥资在湖北新螺江段和石首天鹅洲建立了国家级的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在铜陵建立了白鱀豚保护场,在一些重要江段建立了保护站,但它们都位于长江或长江故道上,由于长江水质不断下降,目前保护效果并不理想。如今白鱀豚保护最后的选择只有一个——迁地养护。即尽量捕捉现存的白豚,然后将它们放养在与长江生态环境相似的保护区内,以免它们再受伤害。这是如今所剩可行的最好办法。据悉,这也是《中国白鱀豚保护行动计划》将要采取的措施。

然而迁地保护这一极严峻的保护措施的前提是捕获,而种种原因又使捕捞工作困难重重,收效甚微。时至今日,仅有四头白鱀豚入网,而其中的两头为渔民误捕,有组织捕获的白鱀豚仅两头。如今,除了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内的一头“淇淇”硕果仅存外,其余的“珍珍”、“联联”和未来得及命名的一头都在被捕后不久香消玉殒。那么白鱀豚难捕难养原因何在?

1996年,安徽白鱀豚养护场在历时119天的捕豚期间,仅发现白鱀豚四头次,绝对数量少,而且日甚一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长江水深流急,江底坎坷多,地形复杂,网具易被勾住,或形成漏洞,从而使入网的白鱀豚乘隙溜掉。

白鱀豚长期在长江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工驯养困难;白鱀豚对所生活水域的水质要求较高,细菌要少,饵料要充足、新鲜;由于是在水中放养,对白鱀豚难以进行身体检查,有病难以及时诊治。

长江渔政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沿江省市现有渔政船50多艘,但大部分在100马力以下,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而且多数没有移动电话、对讲机等通讯设备,有的甚至连望远镜都没有。白鱀豚的游速为每小时60公里,而捕豚的机动渔船每小时航速仅15公里,这如同驾着牛车追汽车,既使碰上也难及时布网。捕豚的网具也很陈旧,有时一遇到江底硬物便会扯断网绳,使白鱀豚漏网。捕豚船只和设备的落后也是使捕豚工作多次劳而无功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人们望穿江水,而所有的白豚保护区内仍然是空空荡荡。有关专家认为:白鱀豚难捕难养,保护困难,其难度远远超过了大熊猫。

有关部门和人士呼吁:国家要理顺渔政管理体系;增加投资,改善渔政设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迁地养护白鱀豚的措施尽早落到实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